麻蚶子好吃还是白蚶子好吃?
我小时候在老家经常抓海蛎(闽南称法)、炒食或煮汤,觉得很好吃。 来北京后,有一次和几个朋友一起吃海鲜,其中有位北方人,对这种小海蛎很不屑一顾,甚至都没动筷。于是,我就自己把碗中的小海蛎一个一个夹出来吃掉……后来,这锅汤就归我了。
所以,小海蛎在我心里一直是美味的象征。 直到我来到广东…… 同样是在沿海城市,可是这里的人对小海蛎几乎不感兴趣,总是把那薄薄的一层壳扔进海里…而深受当地人口味的是一种外形类似生蚝,但颜色呈棕红色的贝壳类海洋生物。 我问当地人为什么不喜欢小海蛎,他们的回答是“味道太臭了”! 这让我十分震惊——我一直以为小海蛎是海鲜中比较“高贵”的呢,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啊!(虽然我也很喜欢吃榴莲等气味比较特殊的水果,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小海蛎的喜爱。)
后来在餐桌上,我发现一个熟识的香港友人也夹起了小海蛎,而且还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,这让我又惊又喜。于是,我迫不及待地问他是如何喜欢上这种“臭”鱼的,他说因为“小时候穷,没东西吃,只好挖海水浸着米煮吃,后来发现用这种方法做的米很有鲜味,也就是现在的海鲜味道”;他还说,在他最困难的时候,小海蛎是他最好的朋友。
自此以后,我不会再固执己见,认为小海蛎就是海鲜之至尊了。这个世界那么大,有那么多我未曾涉足的地方,说不定那里的人都和小海蛎一样臭,而我却很爱吃呢! 而我熟悉的故乡和童年时代却永远留在了那些小小的,带着一股浓浓“腥味”的小海蛎里了....
白蚶子也叫"真阴大蚶",主要产于大连、黑龙江、图们江、辽河等水域。这个品种的蚶子肉质肥壮鲜美,壳薄嫩脆,营养丰富,是一种名贵水产品。从它的外形上来说,也是十分漂亮的。闭合好的白蚶子,壳表呈白、绿、褐等多种色彩,壳面有花纹和放射状肋脊。
麻蚶子的外表是一片紫色,还有深紫色的点点。它是所有品种的蚶子里面,产量最大的。每年七八月份,正是麻蚶子肥美的季节。在这时,渔民们就忙活起来了。他们驾着小船,把带有耙子的大网,撒进水中,再拖回岸边。麻蚶子就这样被收到了船舱里。
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,如果麻蚶子缺水干死了,渔民们会找个池塘,放上池水,把麻蚶子倒进去。一般过了十分钟,麻蚶子就全活了。因为在这个池塘里,有其他种类的蚶子以及贝类。它们不停地过滤池水,让池水里有一种特殊的气味,能让干死的蚶子快速活过来。
从池塘里捞上来的麻蚶子,经过简单的清洗后就可以上市了。在卖之前,商贩们也会用刷子把蚶子的外面刷得干干净净。不过有一些小贩,会用染料,把死蚶子染成黄色,蒙骗顾客。这种蚶子是不能吃的。
一般来说,卖蚶子的小贩都给你准备了一个小铁钎。把铁钎从蚶子的一个小触角扎进去,一翻,蚶子就开了。这样吃蚶子比较卫生快捷。而且用这种方法扎的蚶子,壳都比较碎,便于食用。不过我还是喜欢用嘴把壳咬开。然后往里面扔一小撮儿蘸水,把肉吸进来,嚼上几下,然后把肉咽下去,把壳吐出来,那才过瘾。